“橋頭堡”上說橋頭
——唐山漢沽管理區“對接天津、承接輻射”發展紀實
環渤海新聞網專稿(高克軍、范秀琴、王金霞、張笑非)
漢沽管理區給自己的新定位是對接唐津經濟發展的“橋頭堡”。
自從唐山市委確定“四點一帶”戰略以后,漢沽管理區就有了這樣的定位。
那么,今天的“橋頭堡”怎樣了?
站在對接唐津經濟的“橋頭”上,不難發現:變,一切都在變——
今年上半年,漢沽管理區實現GDP12.25億元,同比增長10.86%;財政收入完成1.65億元,同比增長51.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億元,同比增長34.3%。
放在整個唐山的宏觀形勢下,無論是實力還是知名度,漢沽管理區現在都還是個“小弟弟”,但是,用“變”的眼光看“橋頭”,則“別有一番景色在前頭”。
天津濱海新區的崛起,唐山“四點一帶”戰略的提出,把漢沽管理區推到了前沿。這樣,建設對接唐津經濟的“橋頭堡”,就成為漢沽管理區的一種必然
在唐山的版圖上,漢沽管理區偏居西南。而這種“偏居”的深層次內涵,則是被天津一個又一個行政區域所包圍。
所以,一代一代管理區人在“夾縫”中殫精竭慮、不懈奮斗,60年中歷經了由零散耕作向規模開墾轉變、由國有經濟向多元經濟轉變、由國營企業向行政區域轉變的重大變革,每一次變革都為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助推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嶄新飛躍。
但是,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經濟總量偏小、支柱產業發展緩慢、傳統企業創新能力不足、骨干企業尚在成長之中等等一系列問題,一直制約著漢沽經濟的發展——以“農墾開發”發軔的漢沽管理區,難以走出人們“生產稻米”的視野。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渤海灣的濤聲拍岸而來!
在打造環渤海戰略支點的理念下,唐山構筑的是一種大開放、大發展的格局。
那么,漢沽管理區怎么辦?
漢沽管理區的決策者們把目光瞄準了天津、瞄準了濱海新區。
漢沽管理區與天津濱海新區只有一路之隔。在計劃經濟的時代,這條“路”猶如一道樊籬,使漢沽管理區與天津成了“咫尺天涯”;而大開放所形成的資源融合、人才融合、技術融合,給漢沽管理區帶來的又是一片新天地。
終于有一天,漢沽管理區的決策者們邁過了這條“路”。當跨過“樊籬”,濱海新區展現在他們面前的是火熱的建設場面——
投資300億元的中新生態城、投資450億元的天津港,還有正在加快建設中的空客A320、百萬噸乙烯、千萬噸級煉油、渤?;@、北疆電廠以及引領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新一代運載火箭等一大批重大項目,投資都高達百億元以上……
而最關鍵的,漢沽管理區與這些項目最短的半徑距離僅有3公里,最長的也只有20公里!
回望自己腳下,那是一片尚未開發的處女地!在開放的路上艱辛跋涉幾十年,漢沽管理區似乎又回到了原點。
“燕郊興于北京,昆山興于上海。”漢沽的興起,正在于天津。
在中共唐山市委八屆五次全會上,確定了“四點一帶”發展戰略,漢沽管理區成為這個戰略中的重要節點。
外部與內部,為漢沽管理區的發展共同創造了一個歷史性的機遇。
漢沽管理區沒有猶豫。
一次又一次黨政會議相繼召開。管理區黨工委書記王隨海說:“漢沽管理區與天津‘近在咫尺’,特別是臨津工業聚集區12平方公里的土地深深地嵌入濱海新區,是‘核心腹地’。我們要借助這個優勢,對接濱海,承接輻射,全力打造對接唐津經濟發展的‘橋頭堡’。”
對接天津,主導在濱海、主動在漢沽。但是,傳統的體制機制所形成的“農墾經濟”的思維定勢,還沒有從根本上打破——與其他地區相比,更新觀念對漢沽管理區有著更深刻的內涵。
那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的過程,它使漢沽黨員干部的思想,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嬗變與升華。
進入2010年,漢沽開始謀劃制定“十二五”發展規劃, “對接天津,借勢騰飛”成為貫穿整個發展規劃的一條紅線。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自上而下的反復討論,2011年,這一戰略思路被寫進漢沽管理區的“十二五”發展規劃。
漢沽管理區,沒有再讓機遇與自己擦肩而過。
打造對接唐津經濟的“橋頭堡”,必須以項目為支撐。于是,漢沽管理區以“臨津工業聚集區”的提升建設為契機推波助瀾,形成了全區“大開放、大合作、大發展”的格局
打造對接唐津經濟的“橋頭堡”,突破點在哪里?
2007年,漢沽管理區重點借鑒蘇州昆山工業區、河北固安工業區建設的經驗,謀劃建設了唐山信息產業園區,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城市規劃設計研究 院在整個12平方公里的區域內,規劃設計了“一軸、一心、三區”的空間布局,并完成了園區的總體規劃和3平方公里起步區的控制性詳規。
唐山信息產業園區的謀劃建設,為漢沽管理區對接濱海新區創造了一個基本的機制和框架。2010年8月,漢沽管理區為加強與京津在更大的范圍、更 廣的領域上開展全方位交流與合作,在原信息產業園框架的基礎上,成立了“臨津工業聚集區”。聚集區以開發園區化、產業生態化、環境自然化為特征,按照技術 一流、規模一流、效益一流、生態一流的要求,構建在市場機制作用下的區域工業共生網絡,強力打造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精密機械、低碳經濟等主導產業,促進 全區產業優化升級,打造區域經濟核心增長極。
臨津工業聚集區在更加靈活的市場機制下操作運行,開創了加快建設的火紅年代: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環境影響報告等相繼完 成;投資1.5億元,路網、通訊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速,起步區給排水、供熱、天然氣管網已連入天津濱海新區管網,由天津濱海電力投資的110千伏變 電站項目加緊建設,聚集區中心路和房地產開發項目如火如荼……
這是一個艱難的起步。以這個“起步”為契機,漢沽管理區推“波”助“瀾”,出臺了“經濟總量倍增計劃、產業結構升級計劃、開放合作拓展計劃”,在主動參與國際大循環中,用海納百川的胸懷,構筑“大開放、大合作、大發展”的舞臺——
2011年,漢沽管理區就安排9項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28.05億元。截至6月底,投資1480萬美元、年供氣規模為2.3億標立方米的園區 天然氣配套項目,投資6.8億元、占地200畝的省重點項目——唐山徽普水務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污水電波電磁處理設備項目相繼開工建設;總投資2.1億元的 天津大田包裝容器有限公司鋼桶專用高速焊機產品項目、總投資2.46億元的天津匯通科貿有限公司紙業產業物流園項目、總投資1.01億元的天津大田包裝容 器有限公司各類小包裝桶罐生產項目、總投資2.1億元的天津瑞德減震器有限公司汽車減震器生產項目,獲成功落戶,或完成前期工作。
與此同時,按照著力建設“玻璃產業園區、清真食品產業園區、精品鋼材園區”和“信息產業基地、現代乳業基地”的發展構想,產業不斷向園區聚集: 法立德清真肉制品循環產業、污水電磁波電磁處理設備、禾豐飼料、天津濱海管道燃氣等在建項目穩步推進,藍欣玻璃三線、四線主要設備現已購置入廠,高科技粉 塵排放控制系統、浙商物流城、玻璃深加工等項目成功落戶。
對接天津、承接輻射,漢沽管理區風生水起。
對接唐津經濟發展,不僅僅是項目的對接,更是發展理念、發展規劃的對接,是基礎設施、三次產業的對接,是體制和機制的對接。一個個“對接”生動成“橋頭堡”上的一道道風景
2011年3月,一個街道居委會主任平凡而感人的事跡,通過媒體在漢沽管理區傳播開來——廣盛里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武文清牢記宗旨、心系百姓,甘于寂寞、矢志堅守,用共產黨員的黨性原則,默默無聞地堅守在社區這個最基層的工作崗位上。
武文清事跡的典型意義,并不在于為居民的傾情奉獻,他所昭示的是當前亟待提升的社會管理;漢沽管理區宣傳武文清的事跡,并不在于樹立一個典型,而是為了打造“橋頭堡”創造一個和諧的環境。
在某種意義上,“環境也是生產力”。
于是——
立足提高綜合承載力,城市建設不斷提速。漢沽管理區轄區面積小,承載能力低。因此,管理區以提高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強力打造以中心城區和新興 繁商區為主的城市“雙核”發展格局:用現代城市建設理念,優化功能布局,彰顯出城鎮個性,把中心城區建成特色鮮明、環境優美、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 務設施完善的新型城區;新興繁商區以高端商務、服務和居住為基點,承接濱海新區人流、物流,建設生態型、現代化宜居新城。一時間,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 造、居民回遷工程如火如荼;新興繁商區配套污水管線、垃圾處理廠等基礎設施工程開始施工;投資4000萬元的南環路工程已全面啟動。
著眼于快捷、高效,服務質量不斷提高。當淺層次的服務態度問題得到解決以后,服務水平不高的問題就成為發展掣肘。因此,漢沽管理區矢志提升招商 的人文環境、體制環境、政策環境,使項目引進實現“零審批”“零成本”:以不足100天的時間完成省重點項目藍欣玻璃項目開工所有報批工作,20天時間完 成與中國500強之一的六合集團飼料加工項目談判簽約、兩個小時完成8個單位審批,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漢沽效率”。
在和諧發展的理念下,不斷優化社會環境。漢沽管理區地處唐山與天津的接合部,社會管理任重道遠。這樣,漢沽管理區推出了“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 理、深入推進社會矛盾化解、創新社會管理、公正廉潔執法、狠抓民生工程、暢通信訪渠道”等“一攬子”措施,著力從源頭性、根本性、基礎性上解決影響社會和 諧穩定的問題。
……
打造對接唐津經濟,是“發展理念的對接、發展規劃的對接、基礎設施的對接、三次產業的對接、體制機制的對接”。盡管路途漫長,但漢沽管理區戮力同心,矢志不移,用一個個“對接”生動成“橋頭堡”上的一道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