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風憑借力 送我上青云
——中國第一家舊桶翻新企上市
資金問題,是很多中小企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都要面臨的一道難題。天津綠博特環保設備制造股份公司借助濱海新區金融改革創新的有利時機,大膽嘗試新型融資模式,成為天津股權交易所第一個“吃螃蟹”的本土企業,從而使企業發展步入新的快車道。
在國內舊鋼桶翻新領域,提起天津綠博特環保設備制造股份公司,恐怕無人不知。這家企業自主研發的“全自動舊鋼桶翻新生產線”設備,填補了這一產品在國內市場的空白。憑借39項國家發明專利,綠博特已經在行業中遙遙領先。在綠博特公司剛剛擴建的生產車間,董事長張寶忠指著一條新建成的生產線告訴我們:“每分鐘出一只桶,一年能出20萬只桶。(產值多少?)2500萬左右。還有有些廢桶漏了或者有硬傷了,軋成成品鐵板,一年還能有1000萬左右。”
然而誰能想到,綠博特公司的前身——漢沽茶西制桶廠,曾是一個技術低下、設備簡陋的家族式小作坊企業。1998年,當張寶忠為償還家族欠下的30萬元債務下海經商時,幾乎曾經借遍身邊所有的親友。那時候,企業靠雇傭工人拿著小鏟子、小刷子翻新舊鋼桶,三個人忙活一天,只能翻新一只舊桶。
2005年,張寶忠發明了一套全自動舊鋼桶翻新設備,這種設備引入垃圾焚燒工藝,使舊桶翻新率得到了顯著提高。張寶忠說:“舊桶經過它加工以后,完全達到新桶標準,但價格是新桶的30%~40%。而且把舊桶回收再利用率由原來15%提高到90%,也達到了環保要求。”
2010年,為進一步擴大業務,張寶忠想把“全自動舊鋼桶翻新設備”推向市 場,但當時企業流動資金無法滿足加工制造需要。由于沒有多少固定資產可以抵押,企業要想從銀行貸款也很難。這時,本市一家資深的投資管理公司建議綠博特到天津股權交易所掛牌融資,天津國盛匯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曉明 說:“我們了解到這個企業首先是環保型的,是目前國家扶持的循環經濟企業,張總在這個行業里也有自己的專利。所以基于這些條件,我們作為他的保薦商,在天交所掛牌。”
天津股權交易所是我國第一個股權交易市場,主要通過股權融資、掛牌交易,為中小企業建立融資渠道。而國盛匯通則是天交所的做市商,能夠為股權交易所保薦掛牌企業。
在國盛匯通的引薦下,2010年9月,天津股權交易所派人來到茶西制桶廠考察,對方表示,舊桶翻新這個行業很有發展前景,企業產品也有很高的技術含量。但要想掛牌上市,必須經過整改,第一步就是要變成股份制企業。
從個人獨資自己說了算,一下子要變成股份公司,大伙兒說了算,究竟要不要整改?在舊鋼桶翻新領域耕耘了十幾年的張寶忠,最終下定了決心:“從個人經濟利益來講,我沒有必要再折騰了。當時企業一年純收入200萬,另外我買了兩塊土地,都是我個人的。但是我想,舊鋼桶翻新這個行業要想得到發展,需要有一個讓社會承認的公司。”
張寶忠和天津股權交易所達成了合作。天津股權交易所投資服務部業務總監岳航宇說:“我們覺得這是首批科技創新板企業比較好的種子,節能、環保。第二,我們希望體現天交所篩選、孵化、培育的功能。還有我們當時設計科技創新板,也是在摸索標準。”
接下來,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等機構開始進駐茶西制桶廠,從整理賬目到整頓公司治理結構,就像對企業進行了一場“大手術”。3個月后,漢沽茶西制桶廠搖身一變,改為綠博特環保設備股份公司,企業面貌也煥然一新。隨后,綠博特公司召開了第一次股東私募大會。讓張寶忠沒有想到的是,全國各地共有 100多位投資人聞風趕來:“我私募要的是1000萬,可是當時一統計,已經超過了3倍,3800多萬。”
按照原定的私募計劃,張寶忠婉言謝絕了一些投資人,最終私募資金1300萬元。2011年1月24日,綠博特公司在天交所正式掛牌上市,成為天津本土第一個在天交所“吃螃蟹”的企業。
現在,綠博特公司已經從家族式小作坊企業,成為天交所最活躍的掛牌企業之一,公司股值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增長了60%;業務也從單一的舊桶翻新,擴展到舊桶翻新設備的生產銷售。預計明年企業的銷售收入將突破1億元,為下一步在主板上市做好準備。
濱海新區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張文強認為,天津綠博特公司的融資之道,對濱海新區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具有很好的借鑒和啟示意義:“整體上看,濱海新區中小企業大部分利用銀行貸款。實際上,咱們有直接融資市場,上不了市,開發區有股權交易所,濱海新區還引進了OTC柜 臺交易,小額貸款擔保公司,也是融資渠道。下一步,我們準備推動企業直接融資上市,引進風險投資企業,讓他們跟我們一起下企業宣講這些知識。”
綠博特公司憑借獨特的融資之道,實現了企業的轉型升級。那么,如何依靠管理上的不斷創新,使企業獲得跨越式的發展呢?明天的系列報道,我們將為您講述一家連續多年虧損的小微企業,成長為科技小巨人的故事。